摘要: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和二巯基丙醇(BAL, British Anti-Lewisite)都是用于解毒的物质,但它们的应用领域和作用机理各不相同。
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与二巯基丙醇(BAL, British Anti-Lewisite)均为临床常用解毒剂,但二者在作用靶点、机制及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维度进行系统解析,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普鲁士蓝:聚焦放射性铯、铊中毒的肠道吸附剂
化学本质与基本特性
普鲁士蓝化学名为亚铁氰化钾铁,化学式为 KFe [Fe (CN)₆],属配位化合物,口服后在肠道内不被吸收,生物利用度极低。
临床用途
主要用于治疗放射性铯(Cs)及铊(Tl)中毒,对经口摄入的急性或慢性铊中毒均有明确疗效,是目前铊中毒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用机制
其核心机制为离子置换反应:在肠道内,普鲁士蓝晶胞中的钾离子(K⁺)可与铯离子(Cs⁺)、铊离子(Tl⁺)发生置换,形成不溶性的亚铁氰化铯或亚铁氰化铊复合物。该复合物无法被肠道黏膜吸收,最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毒素的肠肝循环及再吸收,降低体内蓄积量。
给药方式与剂量
以口服为主,常规剂量为每日 250mg/kg,分 4 次服用,通常需溶解于 50ml 15% 甘露醇中以促进排泄。治疗期间需适量补充氯化钾,通过提高肠道内钾离子浓度,竞争性抑制铊的吸收,并促进细胞内铊向肠道转运,增强排铊效果。
二、二巯基丙醇(BAL):重金属中毒的经典螯合剂
化学本质与基本特性
二巯基丙醇(Dimercaprol)是一种含巯基(-SH)的小分子化合物,属强效螯合剂,具有挥发性,气味刺鼻,临床常用花生油悬浮制剂。
临床用途
主要用于治疗砷、汞、铅等重金属中毒,亦是威尔逊氏病(铜蓄积症)的 FDA 批准用药,还可作为化学战剂刘易斯试剂(砷剂)的解毒剂。
作用机制
其解毒原理基于巯基与重金属离子的高亲和力:重金属离子(如 Pb²⁺、Hg²⁺、As³⁺)可与机体代谢酶的巯基结合并抑制其活性,而二巯基丙醇的巯基可竞争性结合这些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恢复酶活性。
给药方式与注意事项
因需快速起效,尤其在急性中毒时,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但该药物毒性较强,疗效窗窄,常见副作用包括肾毒性、高血压、注射部位疼痛,且对花生过敏者禁用。
三、核心差异与临床选择策略
中毒类型针对性
普鲁士蓝:首选用于铊中毒(无论急性或慢性)及放射性铯中毒,通过阻断肠道再吸收、促进粪便排泄发挥作用,对其他重金属中毒无效。
二巯基丙醇:不推荐作为铊中毒首选,主要适用于砷、汞、铅等中毒,但对烷基汞、苯基汞等有机汞中毒无效,且可能加重镉、硒、碲等元素的毒性。
作用部位与代谢特点
普鲁士蓝:局限于肠道内发挥作用,不进入血液循环,对全身组织无直接影响,安全性较高。
二巯基丙醇:经注射后广泛分布于全身,可透过血脑屏障,但易在肾脏等器官蓄积,可能引发二次损伤。
给药方式与适用场景
普鲁士蓝:口服给药,适用于慢性中毒或需长期排毒素的场景,需配合甘露醇促进肠道蠕动。
二巯基丙醇:肌肉注射,适用于急性重症中毒,但因副作用较多,目前临床已逐渐被毒性更低的螯合剂(如二巯丁二钠)替代。
四、总结与临床意义
普鲁士蓝与二巯基丙醇虽同属解毒剂,但通过不同的作用路径针对性解决特定中毒问题:前者以 “肠道靶向吸附” 为核心,是铊及放射性铯中毒的金标准用药;后者以 “全身螯合清除” 为特点,在传统重金属中毒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根据中毒类型、病程及患者体质选择,权衡疗效与安全性,以实现精准解毒。
此外,二者的发展历史也反映了解毒医学的进步:普鲁士蓝从染料到放射解毒剂的跨界应用,二巯基丙醇从战争化学剂解毒到重金属中毒治疗的拓展,均为现代急诊医学提供了重要工具。
胶囊剂
500mg*36粒
德国Heyl
药物类解毒剂,可有效治疗放射急症
2025-07-09 20:47:36
2025-07-09 16:18:20
2025-07-09 16:28:52
2025-06-27 13:05:40
2025-06-27 13:01:47
2025-06-27 12:57:42
2025-06-27 12:54:38
2025-06-27 12:50:24
2025-06-27 12:32:24
2025-06-27 1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