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劳拉替尼等新型抗癌药物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应用将愈发广泛。未来,期待劳拉替尼能进一步提升疗效、降低耐药性,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生存希望;同时,也期待医学界研发出更多创新抗癌药物,为癌症治疗带来更多突破与进步。
为解决前代 ALK/ROS1-TKI 存在的耐药问题及血脑屏障穿透不足的局限,第三代 ALK/ROS1-TKI 劳拉替尼(Lorlatinib)由此研发而成,如今已成为 ALK/ROS1 阳性患者治疗中兼具 “高效” 与 “保底” 作用的核心靶向药物。目前,劳拉替尼适用于经克唑替尼治疗进展,或至少一种 ALK 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 ALK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根据 NCCN 指南推荐,劳拉替尼可用于 ALK 阳性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体为经克唑替尼、色瑞替尼、阿来替尼或布加替尼治疗进展后,再经序贯治疗仍进展的患者。
劳拉替尼(Lorlatinib)的核心优势
一、对几乎所有 ALK 耐药突变均有效
约 50% 的第二代 ALK 抑制剂耐药肿瘤,源于 ALK 基因发生二次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 ALK G1202R 突变。过往研究显示,第一、第二代 ALK 抑制剂对 G1202R 耐药突变敏感性较低,而劳拉替尼具有高选择性,对包括 G1202R 在内的几乎所有 ALK 耐药突变,均能发挥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二、血脑通透性优异,可有效控制脑部病灶
第一代 ALK 抑制剂克唑替尼耐药后,患者疾病进展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这是因为克唑替尼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弱,脑部药物浓度低,难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导致脑部成为肿瘤细胞的 “避难所”。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复发转移一直是 ALK 阳性患者治疗的难点与痛点。与克唑替尼不同,劳拉替尼具有出色的血脑通透性,能顺利穿透血脑屏障,更高效地控制脑部病灶。
劳拉替尼(Lorlatinib)的临床疗效数据
在 CROWN 试验中,劳拉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尚未达到,整体风险比(HR)为 0.27(95% CI:0.18-0.39),这意味着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劳拉替尼治疗的患者进展风险降低约 73%。此外,劳拉替尼还显著延缓了颅内进展时间(IC-TTP),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 HR 为 0.21(95% CI:0.10-0.44)。
另一项研究显示,接受劳拉替尼治疗的患者 3 年无进展生存期(PFS)达 63.5%,而阿来替尼和布加替尼的 3 年 PFS 分别为 46.4% 和低于 50%;同时,劳拉替尼的 2 年 PFS 为 68.2%,提示其 5 年 PFS 有望超过 50%。
从 BICR 评估的 PFS 中位随访时间来看,劳拉替尼组为 36.7 个月,克唑替尼组为 29.3 个月。其中,劳拉替尼组 BICR 评估的 PFS 未达到(NR;95% CI:NR-NR),克唑替尼组为 9.3 个月(95% CI:7.6-11.1 个月),两组风险比(HR)为 0.27(95% CI:0.184-0.388),即与克唑替尼相比,劳拉替尼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 73%。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劳拉替尼在 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其对颅内病灶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 80.6% 和 47.6%,且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均未达到,表明无论患者是克唑替尼耐药,还是经克唑替尼联合另一种靶向药治疗后进展,劳拉替尼对脑转移病灶均能实现长期有效缓解,这与其优异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密切相关。
劳拉替尼(Lorlatinib)的推荐用法
推荐剂量:口服,每次 100mg,每日 1 次,需在每日固定时间服用。若忘记服药,且距下次服药时间不少于 4 小时,可补服;不可在同一时间段内服用双倍剂量。
剂量调整:首次剂量调整可减至每次 75mg,每日 1 次;第二次调整可减至每次 50mg,每日 1 次。对于无法耐受每日 50mg 剂量的患者,不建议继续用药。
片剂
100mg*30片
孟加拉珠峰
三代ALK抑制剂,用于肺癌淋巴瘤,改善无进展生存
2025-07-29 22:37:36
2025-07-29 22:21:50
2024-12-31 17:30:36
2024-12-31 17:25:17
2024-12-31 17:19:24
2024-12-31 17:10:22
2024-12-31 17:04:34
2022-05-20 16:57:01
2022-05-20 17:03:18
2022-09-01 1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