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常见出血性疾病,由免疫功能紊乱致血小板破坏与生成异常,病因机制尚不明确。常规治疗有局限,2018年福坦替尼获美欧批准用于ITP治疗,国内部分医院已引进。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简称ITP,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血小板免疫破坏加剧和血小板生成减少。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ITP约占所有出血性疾病总数的三分之一。该病源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血小板破坏速度加快且生成量减少,且不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外部因素或基础性疾病。
尽管ITP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也仍在深入研究中,但目前已有两点共识:一是患者体内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血小板,当被标记的血小板流经脾脏时,会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从而导致血小板数量显著下降,这是ITP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是这些抗体在识别血小板的过程中,还会对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产生干扰和破坏,降低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能力,进而间接导致血小板数量进一步减少。
福坦替尼在ITP治疗中的应用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
常规ITP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G(IgG)、脾切除术以及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长期遭受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困扰,面临自发性或创伤诱发出血的高风险。更为棘手的是,ITP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患者病情反复复发,难以彻底治愈。尽管目前ITP的二线治疗药物,如促血小板生成药物(rhTPO/TPO-RA)、CD20单抗等,能为部分患者带来疾病缓解,但这些治疗手段在维持疗效、肝毒性风险以及起效时间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
福坦替尼的引入与批准
2018年4月17日,脾酪氨酸酶抑制剂福坦替尼(Fostamatinib)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对既往治疗反应不足的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同年6月1日,该药物又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全年龄段、各种条件/适应症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尽管目前福坦替尼暂未在国内全面上市,但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已成功引进该药,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福坦替尼用法用量
福坦替尼的初始剂量为100mg,口服,每日两次(PO BID)。若一个月后血小板计数仍未达到50×109 /L,则剂量可调整为150 m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最低剂量,以实现并维持血小板计数至少50×109 /L,从而降低出血风险。
常见副作用
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症状:腹泻、恶心、头昏眼花
肝功能与感染症状:ALT升高、AST增加、呼吸道感染、皮疹
其他全身症状:腹痛、乏力、胸痛、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严重副作用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肺炎、呼吸困难
持续高血压、严重关节痛、胸痛加剧、严重腹泻
严重头晕、肾结石、四肢疼痛、牙痛、晕厥和缺氧
注意事项
高血压管理:使用福坦替尼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肝毒性监测:福坦替尼可能导致肝功能检查(LFT)升高,主要是ALT和AST水平上升,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腹泻处理:约31%接受福坦替尼治疗的患者会发生腹泻,需及时采取止泻措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警惕:6%接受福坦替尼治疗的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1%的患者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需密切关注白细胞计数变化。
胚胎毒性风险:根据动物研究结果及其作用机制,孕妇服用福坦替尼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需严格避免在孕期使用。
福坦替尼作为ITP治疗领域的新药物,为那些对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需密切关注其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片剂
150mg*60片
美国Agios制药
适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人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
2025-09-16 19:46:48
2025-09-16 19:35:03
2025-09-16 15:00:37
2025-09-16 14:53:39
2025-04-22 15:14:55
2025-04-22 15:08:23
2025-04-22 15:05:39
2025-04-22 14:54:43
2025-04-22 14:47:23
2025-09-16 13: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