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替尔泊肽为 GIP/GLP-1 双重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属单一 GLP-1 受体激动剂。临床试验表明,替尔泊肽在降糖与减重上更具优势,但长期安全性有待观察。未来,将依据患者代谢特征选择单双靶点药物,靶向多通路多肽药有望成为代谢病治疗新方向。
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创新药物不断推陈出新,靶向肠促胰岛素系统的多肽类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其中,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和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因作用靶点机制的不同,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这两款药物,前者作用于 GIP 受体,后者则作用于 GLP - 1 受体,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临床效果究竟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将从靶点机制、疗效数据和专家观点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解析。
靶点机制:GIP 与 GLP - 1 的独特作用
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 GLP - 1(胰高血糖素样肽 - 1)同属肠促胰岛素家族。当我们进食后,肠道会分泌这两种物质,它们能刺激胰岛素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水平。不过,它们在生理功能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GLP - 1 在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方面效果显著,还能保护胰岛 β 细胞,因此在 2 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而 GIP,以往人们认为它仅在高血糖时才会促进胰岛素分泌。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IP 在脂肪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食欲进行调控。
替尔泊肽作为全球首个 GIP/GLP - 1 双重受体激动剂,能够同时激活这两类受体。而司美格鲁肽只是单一的 GLP - 1 受体激动剂。这一本质上的差异,或许能解释它们在临床效果上的不同表现。
头对头研究:替尔泊肽减重优势凸显
2022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 SURPASS 系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替尔泊肽在降糖和减重方面展现出了突出的效果。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上,最高剂量 15mg 的替尔泊肽可达 2.4%,明显优于司美格鲁肽的 1.8%。在体重减轻方面,根据 STEP 试验数据,替尔泊肽组平均减重 11.7kg,而司美格鲁肽组仅为 6.2kg。
学者们推测,GIP 受体的激活可能通过双重途径提升治疗效果。一方面,它与 GLP - 1 协同抑制食欲;另一方面,它能调节脂肪细胞的能量消耗。但需要注意的是,GIP 在低血糖时可能产生升糖效应,这需要进行长期监测。
专家观点:靶点选择左右治疗潜力
哈佛医学院内分泌学教授 Sarah Johnson 博士指出:“GIP 曾被看作是一个‘矛盾分子’,但替尔泊肽的成功表明,它与 GLP - 1 的协同效应可能会颠覆传统的治疗模式。” 然而,加州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 Michael Lee 博士也提醒道:“司美格鲁肽单一靶点的特性,使其安全性更易确定。而替尔泊肽作为双重激动剂,其长期风险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
未来展望:个体化治疗成趋势
目前,替尔泊肽已在国内外获批用于 2 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司美格鲁肽凭借口服剂型,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业界预测,未来的治疗方案将根据患者的代谢特征选择合适的靶点。胰岛素抵抗明显的患者,可能更适合 GIP/GLP - 1 双靶点药物;而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仍可能倾向于 GLP - 1 单靶点药物。
GIP 和 GLP - 1 靶点机制的差异,不仅推动了糖尿病药物的更新换代,也为肥胖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多通路的多肽类药物有望成为代谢疾病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
2024-12-27 12:01:01
2024-12-27 11:52:55
2024-12-27 11:42:40
2024-12-27 11:33:35
2024-12-27 11:19:00
2023-06-25 17:03:46
2023-10-11 14:43:01
2025-04-01 15:34:58
2025-04-01 15:06:06
2025-04-01 15: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