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舒替尼治疗白血病的有效率为47.2%,优于伊马替尼
BFORE是一项多中心的、开放性Ⅲ期研究,研究比较了博舒替尼和伊马替尼对新确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536名费城染色体阳性的白血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博舒替尼或伊马替尼组(400mg,1次/天)。终点指标是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已成为长期生存的替代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
博舒替尼组比伊马替尼组的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更高,分别是47.2%,36.9%,达到分子学反应就意味着达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缓解,这也表明博舒替尼组患者有更少的白血病负荷,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博舒替尼组比伊马替尼组的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也更高,分别是77.2% 和 66.4%。博舒替尼组患者有着更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即有更多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缓解后染色体恢复为正常核型。
总之,研究结果支持博舒替尼(400mg,1次/日)作为新确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2018年5月,博舒替尼取代了伊马替尼一线治疗地位,正式成为新诊断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慢性期一线治疗方案。
博舒替尼药品图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死亡的风险,但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耐药性。
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这部分耐药的白血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博舒替尼。
尽管第一、二代药物极大地改善了此类患者的临床结局,但耐药仍发生BCR-ABL的突变患者中,尤其是T315I突变。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普纳替尼用于治疗对以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应根据白血病的病情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温馨提示】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对所购药品的质量存在质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或向相关部门举报。
2023-01-12 17:21:14
2023-01-13 16:58:46
2023-04-13 15:12:53
2024-01-22 14:06:24
2022-08-15 16:06:47
2023-03-28 11:15:07
2023-03-28 11:28:52
2023-03-28 11:21:24
2023-03-28 11:57:32
2023-03-28 14:22:54